第一个站内站

第一个站内站

对话类AI产品训练数据构建的艺术:质量至上


在当下这个对话类AI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,如何为这些产品打造高质量的训练数据,已然成为了产品经理、算法工程师以及标注团队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。高质量的训练数据,就像是为AI产品注入了灵魂,让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,更贴心地为人类服务。

当我们着手微调大模型时,训练数据的质量无疑是最为关键的。它不仅仅关乎模型能否准确回答问题,更在于模型能否展现出恰当的“人格、语气与行为风格”。特别是在LoRA等轻量微调方法中,我们更像是在塑造模型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习惯,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。

想象一下,如果你的AI模型被应用于心理支持、对话引导或生活陪伴等领域,用户期待的绝不仅仅是AI能给出正确的答案。他们更希望AI能懂他们,能持续与他们对话,能给予真实且温和的支持。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训练数据时,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,更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和理解的深度。

以“改善拖延”这一场景为例,用户往往带着复杂的情绪、自我质疑和潜藏的需求来表达问题。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建议,而是AI的理解、共情和引导。因此,在构建训练数据时,我们应遵循“质量优先于数量”的原则,收集“对话流”而非问答对,让输出贴近真实对话,带感情但不盲目煽情,控制建议密度,更多以倾听、共情、提问为主,并覆盖多种情绪类型。

构建高质量训练数据,我们需要遵循四大原则:

一是意图空间覆盖。我们要帮助模型构建一张“问题空间地图”,覆盖用户真实可能的意图出发点、语气方式与心理状态。这样,无论用户如何表达,模型都能准确理解其背后的意图。

二是表达方式多样性。我们要训练模型理解同一类型下不同的“表达方式”。即使意图相同,不同的人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。因此,我们需要为每个意图准备多样表达的训练样本,确保模型能识别各种“表达变体”。

三是多轮对话结构。AI对话不是一问一答,而是连续展开、有互动感的对话流。我们要教模型“怎么陪你说下去”,通过倾听、共情、提问、鼓励和引导等方式,与用户建立深层次的联系。

四是输出风格一致性。LoRA支持风格塑造,但如果训练数据风格混乱,模型就容易“风格不一致”。因此,在构建训练数据时,我们需要明确希望模型像谁——一个严谨的分析型咨询师、一个温柔的朋友型角色,还是一个洞察型的心理教练?并保持统一的风格与语气。

在“改善拖延”的场景下,我们更应注重训练数据的艺术性。我们不需要模型一次性提供完美的方案,而是需要它听得懂人们的表达,能持续陪人们说下去,不仓促进行判断,有觉知、有温度、也有洞见。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,更是对训练数据构建艺术的追求。

总之,构建高质量训练数据是对话类AI产品成功的关键。只有当我们用心去理解用户,用心去构建数据,才能让AI产品真正走进用户的心中,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和温暖陪伴。
no cache
Processed in 0.315248 Second.